平博喧嚣的长安街边这座小众博物馆不需预约不用买票还幽静低调

发布时间:2025-01-27 19:51:13    浏览::

  博物馆紧临东长安街,周围是车水马龙,它却低调内敛,正如繁盛商道上沉默的关卡。

  一座城门迎面而立,侧面是有长城浮雕的城墙,空间不大,却给人千秋古关、黄沙荡荡的错觉,成为这个不热门的博物馆的热门打卡处。

  可能很多人想起春秋时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故事,据说他的传世名作《道德经》就是因为没有通关文牒被关令尹喜借机“逼”着写出的。

  注意,此关非彼关,汉函谷关比老子跨过的那座东移了约150公里,从河南省的灵宝附近移到洛阳一带。

  厅中那些遗落在世界各地的瓷器,让我想到“西出阳关无故人”的苍凉和“愿得此身长报国,何须生入玉门关”的悲壮,却忘了更多的还是算盘叮当、查货征税的日常。

  那个清代景德镇青花瓷碗,绘着乾隆时九江关的繁盛。九江关是1429年明前期初设的,清代成了重要的税关之一。

  穿过“城门”,我登上一艘“大船”,就来到清朝前期。明朝中后期实行锁国政策,清朝1683年,次年才解除海禁,“海关”一词终于出现。

  1757年乾隆又下令外贸只能在广州进行,且只能由朝廷指定、半官半商的“广州十三行”经营。

  “大船”中央是“十三行”全盛时的缩微模型,两头堆着“货包”,电视上播着“十三行”兴衰的纪录片。

  有位老人坐在“船帮”上,看着“十三行”垄断外贸百年,造就了包括世界首富伍秉鉴在内的一批巨富;又看着它在朝廷与外商的双重盘剥下日见窘迫,直到战争后被愤怒的百姓付之一炬。

  我跟着老人下“船”,走进悲怆压平博、“关权旁落、百年洋关”的“近代海关”展区。

  战争后,中国被迫一步步打开国门,先是丧失关税自主权,1859年海关行政管理权也被外国人抢走。

  但也应该承认,他们在干涉中国内政外交、为西方谋利的同时,也引进更先进的西方管理模式,逐步建立人事和业务管理制度平博,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。

  因为腐败和管理不善,清朝海关税银收入一直有限。1861年英国人接手后,当年就达到504万两平博,到1910年更达到3452万两,增加了近6倍。

  厅里有大量当年的海关用具,从清单、票据到统计表、年终报告,后期还用上了显微镜、计算器这些比较先进的设备。

  刻有“琼海关1893”的石碑——这是世界100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和1894年“中国灯塔图”孤本尤为珍贵。

 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1888年亲题的“津海新关”木匾更是镇馆之宝之一。

  “新关”相对于原有海关,又称“洋关”。木匾单独陈设在一个展厅,周围是至今仍在使用的七座洋关大楼的大幅油画。

  这些大楼顶部都有大钟,准点响起,既为百姓报时,也能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核准时间。

  海关大楼设钟鸣钟的传统延续至今。只是,大家已经习惯于用手表手机确定时间,更少有人知道这钟声背后的沧桑过往。

  1911年,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,西方人却借着战乱夺走了中国海关税款的保管权。

  1949年新中国成立,结束了“海关不独立、关税不自主”的屈辱历史。10月25日,海关总署在北京宣告成立。

  望着新中国首任海关总署署长的任命书、主席亲笔指示的海关第一号通告,每个人都会在心中呐喊:中国国门的钥匙,终于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!

  海关查获的违禁品摆满一个个展柜。藏着毒品的麻将、图书;整张的珍稀动物毛皮;剑齿虎、孔子鸟等珍贵化石……

  欧洲君主爱用它做权杖,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就有一根,据说是用一座城堡换来的。

  “时光之镜”场景复原中,左侧是早年的海关,工作人员得把瓶瓶罐罐挨个打开查看;右侧是现在的查验,只须用手持单兵设备隔箱一扫,快捷又准确!

  海关人员不只衣着笔挺地在敞亮的大厅里查验,还战斗在偏远艰苦的地方。例如位于新疆帕米尔高原“生命禁区”中、世界海拔最高的红其拉甫海关。

  帕米尔高原被称为“生命禁区”,红其拉甫海关却在这禁区中扎下根,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海关。

  雪地中一个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小帐篷,外面火堆上架着高压锅,旁边是装着大水桶的手推车,惟有靠帐篷而立、写着“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布浪沟支关”的木牌格外醒目。

  我正疑惑信纸只有中间一道横折,根本装不进信封,就听讲解员对参观团讲道:“信还没寄出,这位同志就牺牲了。”

  这艘缉私艇曾查获900多起、总案值3.4亿元的海上走私案件,接送过数十次,2009年退役后成为最“重量级”的镇馆之宝。

  舰艇周围绘着天空大海,下面铺设模仿海面,略暗的环境,恰好营造出它乘风破浪、守卫海疆的庄严气氛。平博pinnacle